
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7:54 点击次数:94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中佛殿继承了唐代小规模殿堂无内柱及明草栿的传统,明栿是四椽栿,两端杀斜,嵌入前后柱头铺作里转下昂后尾下方。明栿上方草栿为断梁,为两根三椽栿,里端搭在四椽栿背中间垫木上,外端压在柱头铺作之上,上置替木承下平槫。三椽栿背上蜀柱大枓承平梁,南侧蜀柱头上顺脊串连接明间梁架(图1)。平梁头过大枓口出头与托脚相交。大枓口与平梁十字交出实拍襻间栱和替木承上平槫(图2)。平梁背施合㭼蜀柱大枓叉手捧节令栱替木承脊槫,蜀柱上顺脊串连接明间梁架。叉手叉捧节令栱两侧,上端嵌入捧节令栱上齐心枓枓欹(图1,3)。两山各一组两根丁栿,下层丁栿里端与四椽栿搭交,外端杀斜垫在柱头铺作双下昂后尾下方的三角空间,上层丁栿里端搭在两根草三椽栿交点上方,与两根隐衬角栿后尾米字相交,外端压在柱头铺作层上方,丁栿头承山面系头栿及山架,作用类似垫木(图4)。铺作层在屋内承托三组圈梁结构,首先是最下层的罗汉方,在檐面和山面里转枓栱第二跳位置自栌枓口起两足材高度交圈,主要作用是拉结里转枓栱铺作及承托遮椽板,如今遮椽板已无存,只有部分构件上尚存竣脚椽榫口痕迹;再往上是平綦枋,里转第四跳位置自栌斗口起三足材高度交圈,主要作用是拉结里转枓栱铺作及承托天花平綦,如今殿内天花已无存;最上方是下平槫与山面系头栿交圈,高度在铺作层上方一足材,檐面下平槫位置非常接近檐柱柱头,大约在里转华栱一跳上方,山面系头栿略内收,位置大约在山面罗汉方正上方,主要作用是承托椽架及山面的山架(图5)。殿内梁架用材纤细,与高等级的铺作层形成强烈的反差。底栿四椽栿广度约为一足材,而四椽栿上方本应起主要承重作用的草栿是断梁,并不能承受太多来自上方的载荷。但工匠通过巧妙的设计,将部分的屋顶载荷外移到铺作层上方,从而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。以唐构木构遗存来看,唐代小型殿宇往往采用无内柱设计,底栿前后通搭,梁头伸出屋外做二跳华栱,而中佛殿底栿上移,置于耍头的上方,前端杀斜垫在昂下,将原本跨度近七米的六椽袱缩短为跨度不到五米的四椽栿,同时在架道设计上采用下平槫外移,将外架椽负荷调整至外檐铺作层及檐柱的方式降低四椽栿负担(图1,2)。山面两根丁栿不承重,上层丁栿置于铺作层上承垫山架系头栿,实际只起到垫木的作用,山架负荷主要由丁栿下方的铺作层承担,因为丁栿上方没有来自屋顶平梁的载荷,为平衡屋内外的负荷,山架位置相比檐面下平槫向屋内多内退一跳距(图4,5)。待续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Powered by 2021欧洲杯盘口指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